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周岐原

3D模組、車用鏡頭被寄厚望 高處不勝寒 舜宇下一步?

已更新:2020年4月10日

過去十年,舜宇光學集團營收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是三三%,稅後淨利的年複合成長率更高達四三%,如此驚人的「中國式增長」,讓其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首次超越大立光,股價漲幅因而急速加溫。


挑戰!智慧手機銷售量下滑 主要引擎失速 影響業績獲利 但經過一整年股價大漲翻倍的瘋狂行情後,舜宇想要更上層樓,進而挑戰創辦人王文鑒口中的關卡:全年營收一千億人民幣,橫在眼前就有一道難關得跨過。這難關,就是智慧型手機市場正快速瀕臨飽和、甚至面臨衰退的現狀。

「挑戰還沒過去,」業界人士直白地說,自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全球智慧型手機買氣陷入低迷,獲利最佳的蘋果,旗艦機種iPhone X銷售狀況雜音紛擾,供應商紛紛傳出砍單消息,到了今年,狀況仍未緩解。

今年元月,中國知名手機品牌金立因創辦人資不抵債、公司也陷入重整,緊接著,三星公告第一季財報,獲利儘管出色,但公司警告,行動部門的營運將陷入壓力。在台灣,台積電第一季因比特幣挖礦需求降溫、手機客戶需求不佳,獲利減幅也超過市場預期,一連串的壞消息,讓舜宇股價在去年底一度暴跌四○%之多。 從蘋果、三星到屬於二線品牌的金立,全都發出警訊,在在顯示智慧型手機買氣欠佳、品牌偏好日益集中化的事實。手機鏡頭出貨急速攀升,正是舜宇去年得以驚豔業界的主因,一旦這個引擎停擺,舜宇業績大有可能由盛轉衰;再者,中國高階手機產品,尤其是大立光與舜宇角逐最激烈的市場,若美國商務部對中興發布禁售令的政治因素再次發酵,舜宇恐怕將連帶受到嚴重影響,屆時在鏡頭市場,舜宇繼續衝刺、以規模挑戰大立光的策略,很可能受挫。

 

布局!圖以鏡頭模組攻蘋果 選擇最有優勢3D技術戰場 現階段,舜宇尚未接到蘋果的訂單,也就是說,儘管舜宇的本益比已經高達四十六倍、遠遠高於大立光的二十二倍,但舜宇依舊還不是一檔「蘋概股」。問題是,舜宇積極跨足手機鏡頭,長此以往,終究會與大立光正面交鋒,屆時雙方的勝負可能如何?

「舜宇在3D感測技術累積的實力,是其未來打入蘋果供應鏈最雄厚的資本!」一位長期追蹤舜宇光學的外資分析師說道。

早在二○一四年,Google發展3D感測技術,推出「Project Tango」計畫時,當時許多台灣公司評估訂單效益有限不願參與,然而,舜宇卻著眼於技術實力的提升與大廠關係的維繫而砸下可觀的財力與人力共襄盛舉。「儘管,Project Tango 最後沒有成功,但舜宇如今在3D鏡頭的技術實力放眼全球光學廠也算跑在前頭的!」該名分析師指出。

目前除了人臉辨識外,3D鏡頭在手機的應用有限,滲透率僅十五%左右,不過,隨著擴增實境(AR)應用趨於普及,3D鏡頭在手機愈趨普遍將是一股不可逆的趨勢。麥格理證券指出,3D技術的研發重心與技術價值是逐漸轉移到鏡頭模組廠身上,而非像大立光這樣的鏡片組廠上,這種情勢發展,給了舜宇未來在爭奪蘋果3D感測鏡頭訂單上提供了一個契機。

舜宇和大立光之間,其實存在亦敵亦友的微妙關係:兩家雖是手機鏡頭的競爭者,但鏡頭向來是大立光的強項,也是其主要業務;在鏡頭模組業務上,營收與獲利占比較大、領先的反而是舜宇,大立光則扮演上游、負責出貨鏡片組給舜宇進行組裝。

因此展望一八下半年及一九年,舜宇最可能的策略是繼續擴大在鏡頭模組的優勢,嘗試以3D鏡頭模組打進蘋果供應鏈,一旦成功切入這塊市場,對舜宇營收、獲利的巨大貢獻,不言可喻。 既然大立光在蘋果的鏡頭市場嚴密防守,舜宇也不打算在這個獲利肥美、但難度甚高的市場,過早與大立光對決,舜宇要靠哪一項產品持續做大規模?車用鏡頭,被視為舜宇的下一個祕密武器,也是外界言之鑿鑿、認為舜宇將藉此「彎道超車」大立光的希望所在。 在今年業績發布會,舜宇經營團隊就多次被問到對車用鏡頭產品的展望,對於這個問題,舜宇經營團隊的說法頗為樂觀,認為全年出貨量將成長三成左右、挑戰四千萬顆;以全球車用鏡頭的市場規模還不到一億顆來看,舜宇在這個領域,無疑穩坐一哥大位。 舜宇的車用產品,為何能勝過大立光、在業界獨占鰲頭?投入研發十多年、早已度過摸索期,是其勝出關鍵。舜宇董事長葉遼寧坦言,早在○四年、創辦人王文鑒喊出「名配角戰略」的同時,公司就曾經被一級車用零組件大廠徵詢:「有沒有興趣推出一些車用鏡頭?」在高層一致看好汽車市場的前景下,進軍汽車市場很快便拍板定案;兩年後,試驗性質的首款產品:偏離車道預警(LDW)鏡頭量產,成為舜宇試水溫的先聲。


 

奇兵!車用鏡頭受矚目 獨占鰲頭 被視為舜宇第二成長引擎

車用鏡頭被外界寄予厚望、甚至視為舜宇的第二成長引擎,並非不切實際的樂觀。

無論特斯拉、BMW、奧迪或賓士,各家自行研發的自動駕駛系統(ADAS)中,車用鏡頭都是探測車身功能是否正常的核心零件,且一輛車往往用到好幾顆:奧迪頂級車款新A8就配備五顆車用鏡頭,優步(UBER)測試中的無人駕駛系統用到七顆,特斯拉研發的Autopilot更是配備八顆鏡頭,這種認證時間長、需求以倍數增長的願景,自然為業績帶來相當可觀的想像空間。

正因為各大車廠競相投入自動駕駛,加上歐美、日本和中國相繼制定無人駕駛的相應安全法規,讓車用鏡頭成為自動駕駛系統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且車用鏡頭與數位相機、手機等產品最大差異,在於須適應各種道路環境的要求,因此車用鏡頭的損耗程度必須更低,但原本慣用的塑膠鏡頭,可能在高溫、溼熱環境下產生些微偏差。為解決此問題,舜宇率先在客戶的自動駕駛系統中,嘗試引進玻璃混合塑膠的鏡頭,目前已是相關產品的領導者,公司私下表示,連雷射光雷達領域,也已進入積極研發階段。

對比舜宇摩拳擦掌、試圖擴大在車用鏡頭的領先優勢,大立光對這項產品的態度則較為保留。

「車用鏡頭的毛利率確實比手機高一些,」一位外資分析師直言:「但別忘了,在雙鏡頭趨勢下,手機(鏡頭)市場一年的需求上看十六億顆,汽車市場卻還不到一億顆!」他認為,現階段手機與車用鏡頭的需求落差懸殊,大立光看起來還沒有大舉進軍車用鏡頭的打算;實際上,現階段專心鞏固高單價的手機市場,對大立光而言,應該也是合理之舉。

(本文獲頒2018香港道富集團亞太區金融機構新聞獎企業管治組「年度新聞工作者」獎,及2019香港恒生大學商業新聞獎「年度最佳經濟及金融政策報導」銀獎。系列報導3)

19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