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周岐原

十人確診一人的香港,精英大出逃的香港,風雨飄搖的香港,都是此刻香港

已更新:2022年4月21日

一月中,香港爆發新冠肺炎第五波疫情,嚴重衝擊社會與政經局勢。

過去兩年,香港疫情控制得宜,據Google資料顯示,每日新增確診多在數十人之譜。然而,平緩局面在春節後陡然變化:2月4日、香港新年開工首日,新增確診來到131人,隔日新增確診351人,此後新增病例幾乎每天增加一倍,迅速壓垮開春之際的香港民心。3月2日至4日間,香港疫情來到最高峰,新增確診人數連3天超過5萬例,光是3日一天之內,香港就通報多達56,827個新增病例。依照香港大學最新數據模型推算,全香港確診者可能已超過72萬,亦即每十人就有一人確診。目前居家隔離者也多達30餘萬人。




十人確診一人 病患與遺體被迫共處一室

確診人數創新高,病故案例也激增,尤其以遺體被迫堆放急診室令人怵目驚心。有網民在討論區貼出照片,指在專門收治新冠肺炎病患的醫療中心-伊利沙伯醫院急診室內,幾位病患正躺在病床上,四周地面則堆放至少六具鐵灰色屍袋,裡頭正是遺體。

現有資訊顯示,香港公立醫療體系能量已嚴重透支,先是空間有限,大批確診患者(多半是年長者)被迫留宿室外,每當氣溫降低,患者與陪病者只能裹毛毯禦寒,令人為之不忍;還有醫生感嘆同仁疲於奔命,包裹遺體成了日常工作,他自己便曾在2小時內見到5名病患嚥下最後一口氣;此外,醫院太過擁擠,連在病患與遺體之間擺放布簾的空間也沒有,面對等待病床的數百位病患,「能做的已不多」,而目前香港公立醫院情況之惡劣,「比自己協助過的印度三等醫院更差」。

病故者多高齡 疫苗接種情況不理想

雖然至筆者截稿時,單日新增確診已降到1.3萬例、明顯較先前緩和,但防疫團隊仍然不敢大意,疾呼民眾盡快打疫苗。防疫團隊的憂慮其來有自,連同第五波疫情病故的3,780人,香港自2020年初開始已有3,993人因罹患新冠肺炎死亡,超越武漢市官方統計的病故人數3,869人,亦顯著高於台灣病故人數853人。

統計分析顯示,香港新冠肺炎病故者普遍有兩大特徵:年長、未施打疫苗。數據顯示,當地死者年齡中位數達85歲,60歲以上長者死亡案例占比達95.3%;全無接種疫苗或僅施打1劑的死者也接近9成,突顯疫苗對社會群體有一定防護力。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Siddharth Sridhar)日前也在臉書指出,香港雖然經濟富庶,但香港地狹人稠、居住環境遠較其他地區更加緊密,加上公立醫療體系本就吃緊,在疫苗覆蓋率不足之下,第五波疫情造成慘重傷亡是「可預見的悲劇」。


北京高官接連發聲 警告意味強烈

由於香港爆發第五波疫情之際,正值中國大陸舉行「兩會」,確診人數迭創新高,自然掀起巨大政治效應。分管防疫工作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連日來多次針對香港防疫措施發出指示,被解讀是當局對特區政府應變的不滿。

分管港澳工作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也說,中國大陸對香港列出的防疫需求可說「照單全收、有求必應」,但他同時提醒,「港府要承擔防疫主體責任」,令人感到話中有話。特別是當韓正得知,香港私立醫院體系婉拒收治新冠肺炎病患,他也點名批判此事;韓正對港澳政協委員直言,救人是醫護人員天職,在防疫告急的大局下,實在不應將病患拒於門外。至於特區政府上級單位-中國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也在視訊會議指示:「特區政府的負責官員要勇於擔當、勇挑重擔、發揮好組織領導作用,以投身抗疫的實際行動來踐行就職誓言」。


港股、港幣倒成一片 騰訊、阿里暴跌近4成

疫情海嘯來襲,加上烏克蘭戰爭與聯準會升息等多重因素推升美元匯率,香港身為亞洲區域金融中心,港股、港幣首當其衝。如3月12日,港幣匯率曾來到7.8294兌一美元、創兩年低點,更接近弱方兌換保證的7.85元關卡。

港股更是「弱過藥煲」,3月14、15日竟連續兩天慘跌超過千點,恒生指數盤中一度創2012年6月以來的十年新低。頭號重災區自然是受監管陰霾拖累的中資科技股,例如騰訊去年底封關股價是443.37元,15日已跌至298元、股價硬生生蒸發三分之一;2019年底來港上市的阿里巴巴災情更慘重,同期間跌幅達40%,股民心情想必亦是慘淡無比。


庶民經濟嚴重受創 防疫規定激怒外國精英

疫情下,香港庶民經濟受創更深。首先,在家工作者眾多、防疫需求巨大,零售通路甚至被迫限購必要性防疫物資:如百佳限制米、麵、罐頭採購數量,屈臣氏則限購退燒藥、感冒藥。再者,疫情延燒便無人上街購物,房客自然退租,地產市況正遭遇十多年來最嚴重的收縮。如原在尖沙咀廣東道鬧區落腳的知名零售品牌莎莎,日前不再續租,是香港四大核心零售區域關門大吉首例;香港信報報導,該店面開張已有五年,莎莎退租後無人接手,是2007年金融海嘯以來的罕見場面。

另一方面,香港以美食之都馳名,但眼下面臨物流、廚師、服務生大批確診,導致「有貨無人送、有菜無人煮」的難題。如連年獲米其林必比登推薦的台灣小吃「吃什麼 What to eat」,店家便於二月底公告暫停營業;麥當勞也宣布,全港245家分店有38家暫時歇業、90家只開到下午6點。從個體戶到業界巨人,都只是萬千餐飲業被迫停擺其中一例,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估算,至4月底全香港將有7千家餐飲業暫停營業,2,500家倒閉。負責屠宰業務的華潤五豐公司,甚至緊急從中國大陸調度38名專業屠宰人員馳援,才緩解香港生鮮豬肉短缺的問題。凡此種種皆顯示,這波疫情對香港造成的失業人數已難估算。

香港為對付第五波疫情,嚴格限制美國、英國、法國等八國班機到港,且入境仍需隔離14天;同時,3月17日起全港中小學、幼稚園將提前放暑假,種種規定盡管情有可原,但香港是眾多外商亞洲營運總部所在,嚴格禁令激怒不少外籍精英,也引爆一波外商高層「出走」潮。例如文華東方酒店行政總裁James Riley對金融時報表示,相關規定令公司高層形同被隔絕,無論出差、訪客都極為困難;他坦言,公司會有更多高層離開香港,且集團在全球20個國家開設據點,未來也會將發展重心放在其他地方。還有消息指世界第二大烈酒廠商保樂力加(Pernod Ricard)也要求駐港高層暫時離開,以躲避疫情。

香港是金融重鎮,金融業高層出走潮傷害尤甚。香港東方日報報導,摩根大通傳出多人異動的消息,如亞太區現金股權和股權分配主管Ryan Holsheimer已返回澳洲,亞太區保險投資銀行主管Lionel Pernet轉往倫敦,亞太地區現金交易主管Borja Rodriguez-Cano同樣前往倫敦負責同樣業務。此外,花旗的股票部門有多達6位高階主管調離香港,分別被調派至新加坡及其他地區。至於滙豐控股原訂由美國派往香港的四位高層中,只有兩人到任,其中一位缺席者是Greg Guyett,他因為英國班機禁止飛抵香港,短期內還未能成行;另一位高層Georges Elhedery則受香港本地情勢影響,臨時決定休假半年,要陪同家人環遊世界。

香港局面風聲鶴唳,有心人偷渡進入中國大陸避風頭,卻將疫情散播至深圳、湖南郴州等地,深圳因此封城檢疫一週,輿論怨聲四起,為中港關係更添變數。為避免類似事件重演,中方官員嚴加修築中港邊界的鐵絲網。這個場景,正好跟過去中國大陸人民「逃港」截然不同:中國建政初期,上百萬人為逃離打壓、饑荒和動亂翻越邊界,許多人明知途中很可能淹死、被鯊魚咬死或被槍殺,卻依然冒死出發,為的就是求一條生路。人民逃港現象延續長達數十年,是英國殖民時期雙方關係鮮明的象徵,誰知如今,反而是香港人民為避開疫情偷渡回到中國大陸?兩相對比固然可嘆,更令人認識到,香港當局對防疫與福利、產業發展等整體治理政策,已然到了必須通盤檢討的時刻,這也必將是下屆特首及其領導班子的重任與難題!(原發表於風傳媒)

bottom of page